湖州韵峰丝绸有限公司

EN
关于我们

丝绸:它记录了使用者人生中的重大时刻

来源:时间:2024-11-14
进入21世纪,丝绸依然负有盛名
国际丝绸协会于19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代表大会,这一年正好是国际丝绸协会成立的第3年。大会强烈希望向大众传达国际丝绸协会致力于“复兴丝绸”的意愿,于是委托著名插画师和时尚摄影师塞西尔·比顿设计海报。塞西尔·比顿很好地将丝绸这种一直以来被当作奢侈品的面料的魅力展示了出来:海报的主体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她身着花色繁复的丝绸服装从波涛中现身,让人们暂时将战后紧张的生活抛到脑后。
进入21世纪,丝绸依然负有盛名、充满魅力,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几乎没有合成纤维面料可以撼动。长期以来,人们赋予丝绸的意义并没有改变,丝绸出现在传统仪式、节日庆典或成人礼等各种重要的场合中。例如,皇室或官方人员的袍服、基督教会神职人员的圣衣以及传统婚庆服饰都用到了丝绸。无论是在T型台或红毯上,还是在宴会厅或歌剧院里,丝绸都能成为亮点。虽然丝绸代表着高规格,但并非只有社会阶层高的人才能买到丝质的服装。如今,大众都可以买到丝质的职业装、晚礼服、旗袍、和服、纱丽以及内衣。
几个世纪以来,丝绸还一直被用来制作室内软装饰,人们通过悬挂丝质壁毯、使用丝质座套、铺丝质地毯来展现奢华的生活。由于丝绸价格高昂,能够体现拥有者的高阶层,到了20世纪,深爱丝绸的欧洲人、中东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委托工厂定制丝绸,而非直接购买量产的丝绸。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丝绸的颜色、图案和品种的选择。印度人和中东人偏爱色彩丰富的丝质的遮阳篷、垫子、地毯和壁毯,这些丝织品不仅能装点宫殿,营造温馨的氛围,还能使空间具备一定的私密性。
在一些政治活动(如出访)中,丝织品作为地位的象征会被主人带在身边,比如莫卧儿帝国时期(1526—1857)的皇家帐篷,它的外层通常是纯红的丝绸,内层可能是华丽的天鹅绒。在欧洲和美国,富有的艺术赞助人引领了一种时尚潮流——穿丝质服装和使用丝质室内软装饰。油画《卢克·艾奥尼德斯夫人的肖像画》中,当时英国著名的艺术赞助人卢克·艾奥尼德斯的夫人优雅地坐在沙发上,身倚天鹅绒靠垫,她的背后是一面丝质屏风,屏风采用了有刺绣纹样的和服面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人们并不经常使用丝织品。例如,在朝鲜半岛,人们只会在寒冷的季节使用丝质坐垫和被褥,或者使用丝质屏风。
《卢克·艾奥尼德斯夫人的肖像画》,威廉·布莱克·里士满绘,英国伦敦,1882 布面油画。《丝绸》内页插图。
豪华的交通工具(如轿子、游船、马车、火车、远洋客船、轿车和私人飞机等)要用华丽的丝绸进行装饰,这样才能彰显使用者或主人的权力、地位和品位。186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委托当时的伦敦和西北铁路公司打造了一辆英国王室专用的豪华列车,她专门订购了一款闪耀着金属光泽的蓝色水波纹丝绸来装饰自己的车厢,该车厢一直使用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19世纪,印度的高种姓阶层会用带有金色花边的丝绸来装饰自己出行时乘坐的象轿或牛车。2013年,英国劳斯莱斯公司委托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纺织专家凯瑞卡·哈艺为幻影“静谧丝语”特别版设计了豪华的内饰,内饰采用了定制丝绸。
与丝绸有关的传家宝并不少见。配有华丽丝绸帷幔的床、用丝绸装饰的特许状、用丝绸装饰的仪仗用品……这些传家宝或被谨慎地传给下一代,或被妥善地保管在博物馆。此外,出于节约资源、寄托情感(如纪念)、艺术创造、信仰崇拜等原因,人们会对丝绸进行回收和利用。例如,在欧洲,修女的丝质礼服会被改成牧师的圣衣或教堂的软装饰;在日本,一些供奉在寺庙的和服或能戏服会被改成僧袍或道场的软装饰;在印度,母亲会将自己的纱丽传给女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人们会将降落伞的丝质伞面改成女式衬衫或裙子;艺术家采用拼布工艺将丝质服装改成被子,或将有年代的丝质床罩改成独一无二的高级时装。以上这些例子都表明,丝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丰富的功能性、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独一无二的情感价值。此外,对丝绸的二次利用有利于解决21世纪时尚产业所面临的动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丝绸最广为人知的用途是制作服装和室内软装饰。其实,丝绸还被用于医疗、军事和科学研究等。前面提到的丝织品来自世界各地,时间上从7世纪跨越到21世纪,拥有不同的背景,代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体现了人们无穷的创造力和精湛的纺织工艺。下面,我们将重点了解丝绸的生产工艺以及其他相关工艺。丝绸究竟是什么?丝绸来自哪里?丝绸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19世纪中叶的一幅科普插画回答了上述问题。这幅插画简单地介绍了丝绸的特性、来源、生产、贸易和加工等。插画的中央为家蚕(又称“桑蚕”)和柞蚕以及它们的蛹和成虫,还有蓖麻蚕的蛹和成虫,除了这些丝虫,插画中同样引人注意的就是蚕最喜欢的食物——桑叶。
《丝虫》,本杰明·沃特豪斯·霍金斯绘,英国伦敦,约1850,彩色石版画,出自《动物图解》,由托马 斯·瓦尔蒂出版。《丝绸》内页插图。
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各个国家
丝最早指蚕丝,它是动物纤维,后用来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物品,如蜘蛛丝。通常,会吐丝营茧且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昆虫被称为“丝虫”。作为丝绸的起源地,中国驯化了最为广为人知的、养殖最多的丝虫——家蚕。家蚕之外的其他蚕类被称为“野蚕”。在印度东北部,有3种野蚕的茧可以用于商业化生产,它们分别是柞蚕属的塔色蚕和钩翅大蚕,以及樗蚕蛾属的蓖麻蚕。非洲主要的丝虫包括马达加斯加的Borocera madagascariensis(属于枯叶蛾科),尼日利亚的Anaphe infracta和Anaphe moloneyi(均属于舟蛾科)。无论是家蚕还是野蚕都只是幼虫,到了一定的生长阶段,它们会营茧并在茧内度过一段时间,它们在这个生长阶段的形态叫作“蛹”,之后蛹会羽化成蛾从茧中钻出。我们用来缫丝织绸的就是幼虫所结的茧。
蚕丝生产通常是在家蚕营茧后开始的,生产过程的重点是煮茧、烘干蚕茧、选茧和缫丝,为了防止蚕蛹化蛾破坏蚕茧,蚕丝生产过程需要尽早完成。蚕丝生产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者配合完成,且劳动者通常为女性。过去,缫取的生丝通常被运往临近的生产丝绸的场所或城市以进行后续加工。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既有繁荣的养蚕业又有兴旺的丝织业。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养蚕业在9世纪传入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岛,在11世纪传入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然后在13世纪传入法国。虽然养蚕业在英国“水土不服”,但丝织业在英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世纪中期,中国和印度成为(且至今仍是)世界生丝的主要生产地,而欧洲和美国则成为主要的丝绸加工地。在科学技术发展、艺术设计创新以及时尚流行元素不停变化的驱动下,丝绸纺织工艺一直在发生改变,但从蚕丝到丝绸的工艺流程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
一般来说,人们需要将蚕茧煮熟后进行缫丝,或者将蚕茧烘干(在这个过程中,蛹会被杀死)经过筛选再进行缫丝。缫丝指的是将从数粒蚕茧中抽出的茧丝合成一根生丝。之后,生丝会经过水洗、脱胶、漂白和染色等一系列工序,一些成为缝纫线或刺绣线,一些成为纺织用的经线和纬线,还有一些用于工业生产或医学治疗。废丝和野蚕丝则可用作填充的锦絮或成为绢丝。丝绸面料织造完成后,还会经过染色、印花或刺绣等工艺完成整个加工过程。在从蚕丝到丝绸的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都需要专业技能,劳动者需要分工合作,这种劳动形式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蚕丝生产和丝绸纺织工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各个国家。
丝线的加工通常由女性完成。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她们利用纺轮和绕线杆将多根丝线合在一起并加捻。加捻后的丝线牢度提高。一般来说,经线要使用牢度高的丝线,这样才能保证经线在织机上保持绷紧的状态,用作纬线的丝线牢度稍低。经线多将两根或多根已加捻的丝线继续合在一起并加捻而成。加捻后,单根丝线会朝特定的方向扭转,丝线加捻的方向叫作“捻向”。丝线从右下方向左上方扭转,呈“S”形,故称“S捻”;丝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扭转,呈“Z”形,故称“Z捻”。丝线的捻向会影响织物的性能和纹理效果。
通过进一步加工,比如将不同捻度、颜色的丝线再加捻,或将丝线和其他材质的线加捻,我们就能得到有特殊性质或有特殊用途的线。例如,绒线是将多根丝线轻度加捻而成的,粗丝线是将多根丝线强力加捻而成的,光滑柔软的雪尼尔花线是将织好的窄条织物切割成小段后再将小段加捻而成的。因为短纤维适合用纺的方式加捻成丝线,所以蓖麻蚕丝、残次的蚕茧适合使用绢纺工艺纺制成有粗糙质感的丝线。一些国家的生丝产量刚好满足国内的丝线需求,所以那些缫制或纺制的丝线会更多地用于刺绣或缝纫,而非纺织。例如,墨西哥生产的丝线刚好足够用于本土刺绣和制作披肩上的流苏,这可能就是墨西哥养蚕业在西班牙殖民结束后幸存至21世纪的原因。
《复摇图》(左),描绘了纬线的准备工序。《上浆图》,描绘了经线上织机前的准备工序。吴俊绘,中国广州,1870—1890 水墨画。《丝绸》内页插图。
贵金属可以和丝线结合在一起制成奢华的金属线。制作方法和材料因地而异。在中国和日本,人们将金箔覆在纸上,裁成细条后缠绕在丝线外面,制成金线。在约1100年前,近东地区、伊朗、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的人们会先在皮革、羊皮纸或羊肠上覆盖金箔或镀金银箔然后再将其制成线。在印度、伊朗、中东地区和欧洲大部分地区,金属线的生产变成独立的产业,金属线通常由技术熟练的男性制作。
18世纪是英国和法国丝织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有五类金属线,其中四类是用金属包裹丝线制成的,还有一类是用纯金属拉制而成的,每一类线都还可以细分。常见的金属线是在一根丝线外面缠绕上细小的金属丝制成的;有一种金属线的制作方法和前者相同,但金属丝缠在丝线上松紧不一,使得金属线呈羊毛一样的卷曲状;还有一种金属丝呈片状,有独特的光泽。
有些金属线在制作时会考虑原料的色彩搭配,比如用银丝缠绕白色丝线,用金丝缠绕黄色丝线。严格来讲,这里用来缠绕丝线的金丝通常是镀金银丝。索贝克线是一种彩色的金属线,这种金属线使用了窄且扁平的金属丝,使得金属线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使用各种不同的线织造丝绸或进行刺绣能够使纺织品显得特别富丽华美,并使纺织品发出像摇曳的烛光一样闪烁的光。并非所有的金属线都适合用来织造丝绸或作为缝纫线(或刺绣线),有些金属线会用其他细的丝线缝缀在织物表面,比如钉金绣。
印度也有制作金属线的手工作坊,在17世纪的莫卧儿帝国,艾哈迈达巴德中出现了制作金属线的手工作坊;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制作金属线的手工作坊集中在瓦拉纳西;随后在19世纪,制作金属线的手工作坊遍布印度。
染料贸易给各个国家本土染料发展造成影响
无论是19世纪的亚麻布平纹刺绣,还是18世纪的曼图亚上的刺绣,这些刺绣至今仍然色彩鲜艳,令人过目难忘,这与丝绸的染色工艺是分不开的。早在6世纪末的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就专设机构管理染色工艺。13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负责控制织物染色质包括对丝线进行染色,也包括对成匹的丝绸进行染色。
随着化学研究的深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染料的选择更多样化。在19世纪前,人们从自然界获取染料,比如人们从植物的叶、花、果实和根中提取出植物染料,从动物体内提取出动物染料,甚至从菌类中提取出真菌染料。染料来源不同,但染出的颜色可能相似。天然的紫色染料非常昂贵,可以从栖息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的紫贝中提取到。
天然的红色染料来源较多,如生长在气候温润的地中海地区的茜草,伊比利亚半岛的胭脂虫,印度的紫胶虫,西亚、地中海东部或中美洲的另一种紫胶虫,还有中国和日本的红花和苏木。天然的蓝色染料来源包括印度和日本的木蓝以及中国、欧洲内陆和地中海沿岸的菘蓝。
从16世纪开始,染料贸易给各个国家本土的染料发展造成了影响。最著名的染料贸易垄断事件是: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发现了紫胶虫和苏木,这两种染料能够染出红色、紫色和黑色。长期以来,这三种颜色由于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染出,因此成为富贵的象征。据《百科全书》记载,用天然染料将织物染成纯黑色需要耗费4天以上的时间。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