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韵峰丝绸有限公司

EN
关于我们

廿年坚守制丝业

来源:湖州日报时间:2010-09-23
    含山,一座静静伫立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山,高仅60米,大不到百亩,却是杭嘉湖平原有名的蚕花圣地、中国蚕文化发祥地之一。 
  高爱芬,南浔区善琏镇车家兜村人,一个生长于善琏含山脚下的普通农家女,没有像祖祖辈辈无数农村妇女那样养蚕卖茧,却因为蚕丝做出了一份有声有色的事业。
  遇见高爱芬那天,她正在参加南浔区人大组织的一个会议。虽然事务繁忙,但是她仍然利用会议间隙接受采访,吐露出心中对制丝业的一片真情实意。
  高爱芬真正与蚕丝结缘是在 1988年,那一年她才27岁,在车家兜村担任妇女主任。“当时镇里决定筹办缫丝企业,我被推荐到缫丝厂筹建小组,负责技术培训。”时隔多年,高爱芬对往日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她虽然生长在善琏含山脚下,从小熟悉种桑、养蚕,但对缫丝却很陌生。带着铺盖到练市丝厂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技术培训后,她走进新成立的上海华申丝绸有限公司——善琏丝绸联营厂,成了分管生产的副厂长。
  说干就干,向来办事认真的高爱芬一进厂就接连推出新措施。邀请专家教授来厂辅导,选派骨干力量外出学习,组织职工劳动竞赛,从原料到生产层层明确把关……她的诸多努力很快收到了成效,企业的生产日趋稳定。因为工作出色,1993年她被任命为厂长。然而,高爱芬并未感到一丝轻松,因为一个新的、更大的困难已经出现在她面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丝绸行业的整体疲软,各地丝厂普遍艰难度日,“蚕丰”的账本上亦是连年亏损。
  市场大环境不好,怎样办?高爱芬思前想后,决定迎难而上。克服了来自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重重压力,得到了上面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厂里投资200万元,在96台立缫机基础上,引进了3组最新的自动缫丝机。这一步给厂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厂生丝产量从原来不到30吨猛增到100吨。 
  尝到了先进技术的甜头,高爱芬愈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的念头。
  正当她满怀干劲往前冲的时候,新的考验又来了。1998年,企业改制成了湖州韵峰丝绸有限公司,她当选为董事长。
  “那时全厂有250多名工人,企业的担子还是蛮重的。”高爱芬回忆说,改制后她一方面加强团队建设,一方面加快设备更新力度,积极融资实现了全部机器自动化。2005年开始厂里陆续投资1000万元引进8台高速经编机及配套辅助设备,开始生产经编布料,打破了原先只生产白厂丝的单一局面。2008年,厂子又推出了新产品“蚕丰”牌免翻型蚕丝被,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品结构。
  历经20多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如今高爱芬的事业驶上了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韵峰”公司现有115名员工,厂房面积约2万平方米,年产白厂丝约100吨,经编面料1800吨,去年总产值近5000万元,创利税260万元。在创业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同时,高爱芬也收获了社会的肯定。近年来,她获得了省“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员、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次被群众推选为市、区人大代表。
  “做丝的人,对丝有一种眷恋。”谈及企业下一步发展计划时,高爱芬的语气中透出一丝沉重,由于制丝行业长期不景气,全市丝绸厂已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36家锐减到现在的20家,但她内心深处始终放不下对制丝业的那份感情,只要能坚持她将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