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韵峰丝绸有限公司

EN
关于我们

团结如茧 拼搏如蚕——记湖州韵峰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爱芬

来源:南浔区妇联网时间:2009-04-01
  高爱芬于1962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很聪明,是村里有名的小能人。高中毕业后,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她敬业爱岗,一干就是5年。1984年,被推荐到车家兜村当妇女主任。                              
    1988年,镇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决定筹办缫丝企业,高爱芬又一次被委以重任,被推荐到缫丝厂筹建小组,负责技术培训。那时她才25岁,带着160名小青年,卷起铺盖到练市丝厂,进行为期3个月的技术培训。虽然生长在“丝绸之府”的农村,但只知道种桑、养蚕罢了。缫丝对她而言,完全是陌生的。为了尽快熟悉和投入缫丝技术,她成了培训班里最勤奋的学生。培训回来,她担任了生产副厂长。由于技术、规模、管理等诸多因素,缫丝厂连年亏损,企业面临困境。作为生产副厂长,她以主人翁的精神,加强内部管理,狠抓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从节约一颗茧、一度电、一个零件着手,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她起早摸黑泡在车间,把好原料进厂关和产品出厂关,加强检查提高产品档次。并组织骨干到兄弟企业参观学习,送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强化培训,在各个车间开展专业技术经验交流会,并邀请专家来厂上课辅导,企业有了一定的转机。
    1993年初,高爱芬出任善琏联营丝厂厂长。她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时她想,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更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力。她觉得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淘汰了旧设备,换上了新的自动缫丝机,产量将会翻两番。然而,当年正是整个丝绸行业的疲软时期,更新自动缫丝机困难重重。开始她的确一筹莫展,但她马上清醒地认识到,不发展将会关系到100多位员工的生存,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于是高爱芬不断为更新设备努力着、奔波着,终于得到了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向银行抵押贷款,借民间流动资金,又一次参加技术培训。同年6月她克服了种种困难,3组自动缫丝机陆续投产了。她笑了,大家都笑了。
    1998年企业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改革——企业改制。改制,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与风险。为了改制,她掏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并向银行贷款。她的举动感动了全体员工,大家表示:只要她干,人人都愿入股。企业改制后,由9个股东组成了一个新的企业决策层——湖州韵峰丝绸有限公司董事会。面对新的企业,新的起点,她大胆地替换所有的旧设备,实现了全部机器自动化。“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口号一经提出,更是鼓舞了士气,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全厂上下一心,团结拼搏,积极融资更新设备,一次又一次的大胆投入不但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的效益,使企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步成长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机。2003年,高爱芬带着一班人走市场、跑码头,对比较适应公司的几个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多次召开党员大会、中层干部会议,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再一次提出了新的创业理念“团结如茧,拼搏如蚕”。她相信只有一个团结的团队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三年的努力,韵峰又添新篇章,6台高速经编机于2005年底顺利投产。目前,公司年产白厂丝100吨,经编面料1000吨,总产值达3800万,创利税280万。
    湖州韵峰丝绸有限公司是一个大家庭。到2008年初,全厂员工接近200人,但在这里工作的员工都有着家的温暖。虽然高爱芬是企业的老总,但时刻了解员工的状况,如果员工有困难,就一定鼎立相助。她牢记这样一个哲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动整个集体。果然,这种亲情化的“感情投资”,使高爱芬和韵峰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减。在员工的心目中,高爱芬就像大姐一样可亲可爱可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高爱芬是湖州市劳动模范、湖州市优秀共产员、湖州市“女能人”。曾任湖州市第二、三、四届人大代表,湖州市南浔区人大代表,湖州市妇联五届执委。她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参加春蕾计划扶贫结对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